四川日报连续发表集团教授4篇理论文章

发布者:日期:2018-06-01 14:53  点击数:

十九大以来,集团积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川重要讲话精神,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中充分发挥咨政作用,受到全省的肯定,近日来,四川日报及其旗下主要媒体《川报观察》连续发表集团教授4篇咨政文章,特转载出以飨读者。

 

新时代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行动指南

郭海龙 胡子祥 《川报观察》2018.5.8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非常重视。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地震,他对军队和武警部队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作出指示,强调灾情就是命令,各救援部队要发扬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精神,全力抢救受困群众,全力救治伤员,努力防范次生灾害,积极配合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安置、灾区社会稳定等工作。2014年11月22日,康定县境内发生6.3级地震。灾情发生后,他立即作出指示: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要加强震情监测,密切防范次生灾害。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后,他高度重视并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迅速组织力量救灾,全力以赴抢救伤员,疏散安置好游客和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2018年2月12日,他来到汶川县映秀镇考察。在漩口中学遗址,他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映秀镇场镇,他实地察看了震后10年的发展振兴情况。在上述指示和考察中,特别是在今年来川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出了许多深刻思想。

一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为提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效果,必须加强党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各地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各项工作领导有力、科学有序、落实到位。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的重要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加强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紧健全因灾受损的党组织和政权组织,为推进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带头人,即做组织抗震救灾、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带头人,做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带头人,做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困难的带头人,做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带头人。为此,要发挥好灾区资政育人、培养锻炼人的作用。鼓励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二是构建专群结合的灾害预防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家在灾害预防中的作用。要尊重科学、尊重专家,要充分考虑灾区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长期性和震后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始终绷紧次生灾害防治这根弦,受灾群众安置点要注意避让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泄洪通道。要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要求,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借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功经验,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统筹群众生活、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建设工程抗震标准,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在灾害预防中的作用。要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动员乡村干部群众进行巡查和观测,形成专群结合的灾害预防体系,坚决避免因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

三是实现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两不误。一方面,为更好地坚持抗震救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需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的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灾区群众广泛开展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活动,在中央和四川省大力支持下,积极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灾区恢复重建不是简单恢复,而是要有提高。既要考虑灾区原有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又要充分利用恢复重建提供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度重视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努力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灾后重建是一项工作量巨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举全国之力,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同时,灾区要发挥自身优势,自主探索,走出新路。芦山地震灾区3年恢复重建任务的胜利完成,不仅使受灾群众住上好房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整体跨越,而且使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并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相关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概括来看主要涉及灾区党建、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新时代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相关思想是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其继承性体现在强调抗震救灾精神中团结拼搏、以人为本和尊重科学的理念,强调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发展性体现在:一是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时代,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是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必须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能否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直接关系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和切身利益,关系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将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灾后重建中,使之成为指导灾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核心精神,拓宽了抗震救灾精神的适用范围,彰显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当代价值。三是对以人为本与尊重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这种发展体现在灾害防治时强调知识分子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这是对以人为本和尊重科学的精神在灾害预防时的贯彻和发展。抗震救灾中的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空泛的,而是特指以灾区群众为本。而要以灾区群众为本,必须充分发挥灾区群众的主体性,即“一切为了灾区群众”必须建立在“一切依靠灾区群众”的基础之上。同时,以人为本不仅要合目的性,满足灾区群众需要,也要合规律性,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专业人才的意见和智慧。另一方面,这种发展体现在将灾区人民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恢复重建不是低水平重复,而是要有质的提升。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放松

林伯海 《四川日报》2018.5.26 第4版

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526/192695.shtml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历史与现实证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虽然他们并未使用“思想建党”这一命题,但是在指导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过程中,他们批判当时盛行的错误理论,清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想,使其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武装下,寻求解放的道路。列宁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思想,提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从而奠定了列宁主义式政党的基础。

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密钥。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思想建党之道。通过古田会议有效解决了党和军队内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问题,使得一个以农民为革命主力的队伍,逐步克服了单纯军事观、极端民主化错误思想,成为一支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到了延安时期,通过整风运动,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了全党的团结,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发展、创新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的体制机制,使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不断胜利。

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放松。首先,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凝聚共识,从根本上保持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其次,注重发挥正面宣传引导与舆论斗争的有机结合。进入互联网时代,既要尊重思想理论宣传教育规律,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批判,又要积极适应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再次,我们要把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代治蜀兴川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林伯海 《四川日报》2018.5.31 第6版

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531/192990.shtml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总结;作出这样的论断和部署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巨大的实践需要,可谓深谋远虑,恰逢其时。在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进程中,我们务必要把这一成功经验应用好。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战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社会转型的矛盾易发多发期,亟待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而搞建设和谋发展,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在推进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各项战略战术、各项工作举措中,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思想基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就是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和牢记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看齐的“基准线”,必须以实际行动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在推进新时代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跨越”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保证,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不能等到问题发生甚至形成风气了再去查处,那造成的损失就大了,必须经常督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在推进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各项改革中,我们仍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放松。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尊崇党章和宪法。尊崇党章,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先导。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领会党章的新发展新要求,维护党章权威。党章是党内宪法,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上率下、率先垂范,为全党全社会做出示范。尊崇宪法,是我们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这次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带头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在推进新时代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四川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尊崇党章和宪法,维护党章和宪法的权威。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就要坚决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在推进我省党的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准则的总体要求和十二项内容,逐一对照落实,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新时代的治蜀兴川事业特别要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都必须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做出决定。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对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在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各项工作中,我们要大胆使用,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田雪梅 《四川日报》2018.5.31 第6版

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531/192990.shtml

政治生态是党内法规体系、政治生活、政治风气、政治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重大问题,是检验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

党的十九大提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来川视察、参加全国两会审议时均多次强调了持续净化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的目标。这些论述,明确了四川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着力点,指明了新时代四川治蜀兴川的政治保证,为四川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从文化上分析,政治上解决。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旗帜鲜明讲政治,使党内健康文化成为全党普遍认同、共同遵守的风尚,实现党内正气充盈。要使坚定理想信念在全省党员干部中成为普遍自觉。要教育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战略任务来抓,推动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要使恪守纪律规矩在全省党员干部中成为普遍自觉。要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强化党内监督。要使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在全省党员干部中成为普遍自觉。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要不断融通并充分发挥各种优秀文化元素对党员干部的滋养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切实不忘初心、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敢于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大力弘扬和倡导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共产党人价值观,使践行这种价值观在全省党员干部中成为普遍自觉。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新时代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干部要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党性锻炼、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研判分析形势,要把握政治因素。加强政治生态建设,要善于对当地党风、政风、社会风气进行政治分析和研判,准确衡量政治生态的状况,破除“七个有之”政治隐患。筹划推动工作,要贯彻政治要求。

政治生态建设是系统工程,需统筹兼顾,全面把握,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经济发展与反腐败、监督执纪与激励保护、政界与商界、干净与干事等系列关系,将政治要求、政治规矩和政治意识切实贯彻其中,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党内政治生态的好转。处理解决问题,要防范政治风险。

要坚持从严从实,通过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保持高压态势,对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的苗头性问题,要发现早、行动快,及时消除隐患。

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解决好党自身的问题关键在领导干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抓住“关键少数”,要形成“头雁效应”。

一是充分发挥领导干部“领”之“头雁效应”。群雁高飞看头雁,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就是要守土有责,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就是要讲党性、重品行、做标杆,当好“护林员”。

二是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导”之“头雁功能”。各级领导干部之“导”,就是握主政之权,行担当之责,施教育管理、监察督导之职,营正气充溢、浊气不彰之风。“头雁”做出榜样,树立标杆,敢于担当,就能充分发挥政治影响力、道德表率力和作风辐射力,带动一方,影响一片,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通过强化“关键环节”约束“关键少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场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找准关键着力点,以强化“关键环节”、约束“关键少数”为突破口,以“关键少数”引领最大多数,持久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必须继续旗帜鲜明开展反腐败斗争。全省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反腐败的战略定力,精准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落实好“两个责任”,织密“关键少数”的责任网,落实强有力的问责监督制度,将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结合起来,形成监督执纪问责的强大合力,不断净化政治生态。必须继续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全省必须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二十个字”好干部标准,严格“凡提四必”要求,筑牢干部选拔任用的“防火墙”,以选人用人的良好风气带动党员干部队伍风气,引领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