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悦读】冷向宇:读化学发展史有感

发布者:ywb日期:2014-05-23 00:00  点击数:
【编者按】学校于今年开展了“经典阅读”活动,政治学院广大师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掀起了一股阅读经典的热潮,冷向宇博士的《读化学发展史有感 》阐释了化学的进步与人生活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生态、道德、精神伦理等问题的联系,进而阐释了其对科学家道德品质的思考。该文刊登在官网首页上,特转载。

        我喜欢历史,也就学了历史,但是在化学化工学院工作多年,闲来也翻阅多本化学史著作,有张家冶编著的《化学史教程》、侯纯明编著《化学史话》,读后也有一些感悟和思索。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促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化学化工技术的进步,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资源环境。但是也迫使我们卷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与追求之间的冲突,面临着生态、社会、道德、精神等危机。 

        当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带来了更多的伦理问题,如生物化学武器的使用、紫金矿难的化学污染等。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现示了科技力量的历史有限性,同时也说明了在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伦理价值观培养的紧迫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0年8月5日,江泽民在会见6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时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在提取镭的过程中,四年如一日地站在大铁锅旁工作,终于从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了0.1g的氯化镭,在元素周期表中添加了新元素:“镭”。当居里夫人得知镭可以利用其放射性的特性,来治疗癌症后,她放弃了发财致富的机会,更没有申请专利,将其贡献给人类治疗疾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化学家哈伯利用合成氨技术,研制毒气化学武器,并出让给德国统治者制造炸药,甚至亲自在战场上观察毒气使用效果,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批评指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化学家哈恩却成功地抵制了希特勒的威逼利诱,未让核能技术为法西斯者所掌握,为战争结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人民所尊重。1972年,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主任P·伯格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合成了DNA杂种分子,研究人员要设法把含有猴子肿瘤病毒Sv40的杂种分子引入通常寄生人体肠道中的大肠杆菌。但他们考虑到,万一这种大肠杆菌无意中感染了人群,必将引起严重的后果,于是便停止了实验,放弃了这个项目。这些科学家、工程师具有鲜明的选择标准与道德立场。出于对人的社会责任,发现自己的研究可能造成伤害性效果,而放弃自己感兴趣或已近成功的研究。 

        在科技史中,那些成绩卓著的科技工作者大多具有:“轻荣重义,薄利厚德”的优良品质。众所周知,任何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来源于艰苦的付出。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很多科学家付出劳动,有人中毒,有人献出了生命。然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进行着科学探索。瑞典化学家舍勒坚持不懈的学习,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诸多有机物。道尔顿一生淡泊名利,为了科学,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其治学的座右铭为“午夜方眠,黎明即起”。

        被尊为“近代化学之父”的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被处死,除了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原因之外。他个人追求非份财富、为私欲所左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拉瓦锡出身名门,他继承了父母和姨母的巨额遗产,完全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他可以建立当时最先进的化学实验室,使用当时最高级的仪器设备,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但拉瓦锡却想在科学上和财富上成为双重暴发户,这就使科学蒙上了唯利是图的污垢,他为了钱而忘记作为科学家所应持守的人格与品德。他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为科学而献身的人应自觉抵制世俗利益的诱惑和侵蚀,要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才能流芳千古。科学史上,有很多正直的科学家,为了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福祉,放弃个人的名利;也有不少科学家为了世界和平,做出了牺牲乃至生命的代价。拉瓦锡与这些科学家的节操又怎可同日而语呢。

        在我国的社会上,饮用奶中的三聚氰胺、食品中的苏丹红、有毒大米在市场上流通等等,这些案例大多以有不法商人谋取私利为目的,其背后也不乏涉及毒物专业人员参与,那些专业人士的伦理道德甚至法律意识的淡薄,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多大祸患。 

        戴安邦教授说:“全面的化学教育不仅传授化学知识、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20世纪60年代,我国几十位化学家共同努力,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如1911年,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式”模型,而他的员工玻尔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引入原子模型,提出了玻尔原子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卢瑟福积极支持玻尔的理论和模型,在各种压力来临的时候,依然推荐其论文发表,并勇于修正自己的论点,还鼓励玻尔继续研究,以完善他的波尔原子理论,这充分表现出卢瑟福尊重事实、尊重真理的大师风范。

        近些年,发生在校园的安全事件,从清华、北老员工投毒到复旦大学员工投毒案。这些发生在高校之中的案例大多以精确投放,高效隐蔽为特点,且多数为涉及毒物专业人员所为,让社会惊恐并不寒而栗。这些莘莘学子们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中连起码的道德都未能完善。

结语

        阅读化学史,我的思想受到震动,我觉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再分离和遥远。对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仅在实践层面上依靠科技的力量是不能根治的,要使全社会充分的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就必须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把对科学技术的使用置于正确的伦理观控制之下,使从事科技活动的主体,以正确的科技伦理观指导自己的科研行为。当代科技发展的重大前沿课题,小至微观粒子大到宏观宇宙,都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要求国际科学家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人类所面临的挑战。正如爱因斯坦深刻指出:“不管你们喜欢不喜欢,科学是,而且永远是国际的。”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承担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社会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我们更要学会团结合作、宽容博爱。

        对于生活在大学校园每一个人来说,都应当从科技史中学习那些科学家的优秀道德品质。科学的道德意涵,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中,最终的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便是对互相关系的规范和调节。伦理观影响着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孕育着科学家的道德品性,并内化为科学家的道德人格。科学家崇高道德品质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对于我们来说,是需要接受的道德教育,尽管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爱因斯坦曾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员工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和谐发展的人”。对于学习自然科学,或学习社会科学的每一个人,我想,我们都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自己也是一名员工,要淡泊名利,杜绝浮躁,在生活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将名誉和利益以造福社会为前提,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只有给员工作出榜样,才能培养员工科技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作者简介:

        冷向宇,男,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三门峡市人,2008年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历史学硕士。现为正规大型的赌博软件政治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团总支书记。多年从事高校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共青团工作,连续多年荣获信阳师范学院“优秀辅导员”、老员工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2010年,所带2008级化学班荣获河南省“先进班级体”;2012年,荣获河南省老员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