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心得】杨桓: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解决好四个问题

发布者:ywb日期:2014-10-28 00:00  点击数: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间,我国城镇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镇化问题,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其他相关场合发表了数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讲话。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笔者认为,当前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意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新型城镇化不是盲目消灭乡村,而是促进城市与乡村实现高水平的空间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大问题。法国学者勒菲弗认为,空间是被社会性地生产出来的,它蕴含着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空间本身既是一种“产物”,是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干预形成的,又是一种“力量”,它要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和方式的各种可能性。

城镇化是一种空间生产的过程,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城市与乡村、边缘与中心连接、融合起来的过程。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绝不是要消灭乡村,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建成城市与乡村紧密联系、有机融合的一体化空间结构,通过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融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第二,新型城镇化需要打破城乡之间的种种藩篱,促进人员与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是推动城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实践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关键不在于把农民变成市民,而在于打破横亘在城乡之间的种种藩篱,实现城乡之间人员的自由流动。要加大力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形成合理分布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

此外,还要通过建立布局合理的城乡产业体系实现城乡资源整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意味着打破现有的二元经济格局,促进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使资源、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空间自由流动,在不同产业间优化组合。应通过促进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加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联系,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差距。

第三,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人地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归根结底,只有解决好“人地关系”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把农村土地向城市集中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征占农村土地、不尊重农民意愿等不公现象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享受到土地流转的应有收益,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因此,要在确保农民权益、尊重农民自主性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形成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在土地流转方面,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推动不同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还要进一步改革农民宅基地产权制度,实现产权归农,切实尊重农民的流转意愿,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

第四,城乡居民享有质量基本持平、数量基本相当的均等化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指出,“要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我们正在迈进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平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应当拥有同等的公民权利,人人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尊重和服务。用服务凝聚人心,用服务营造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的之一。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还存在着巨大差距,“重城轻乡”的公共服务投入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不仅导致了城乡之间生活水平差距的持续扩大,也导致了农民和市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不平等。因此,让农民与市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使广大农村地区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达到与城市基本相当的水平,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只有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

杨桓,正规大型的赌博软件政治学院政治学系讲师,政治学博士,美国研究中心和邓小平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外基层治理、交通与空间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