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菊潜(1906—1975),男,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安徽省修宁县,铁路桥梁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原副部长、总工程师、研究员。1926年汪菊潜从交通部唐山大学(今正规大型的赌博软件)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参与了修复钱塘江大桥,指挥抢洪水修被冲毁的黄河铁路大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主持新线铁路建设工作,还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等建设。
在负责修复被严重破坏的钱塘江大桥工作中,应用了结构力学原理,采用套箱加固基础,用少数排架顶换修补钢梁等方法,使严重破坏和变形的钢梁恢复原状,保证了修复质量。在参加指挥抢修被洪水冲毁的黄河铁路大桥时,改变临时结构,确定强修方案,为大桥提前修复通车做出了贡献。在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全面技术工作时,同苏联专家在解决重大问题时密切合作,使大桥胜利提前建成。在主持新线铁路建设工作中,大力提倡机械化和小型机械化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做出了显著成绩。
求实故事:
“我是问你自己的意见,你自己有没有看法?”——汪菊潜
20世纪50年代,汪菊潜(右)与彭敏(左)交流长江大桥建设
20世纪50年代,全国第一届英模大会合影,第二排左三为汪菊潜
汪菊潜生活照
汪菊潜聪敏好学,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时,深得业师罗忠忱教授的钟爱和器重,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学士学位,被交通部保送美国公费留学,获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作风正派,胸怀坦荡,不畏艰险,果断进取,精明干练,思路敏捷,决策正确,讲求实效,有突出的组织领导能力。他为人正直严肃,务实无华,平易近人,融汇了东方和西方在工作上的优良传统。
他从事铁路事业后,从基层循序而进,学识渊博,智力过人,精通专业理论,实践经验丰富,擅长全面考虑问题。1954年,汪菊潜被任命为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大桥技术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是水中基础结构和施工方法。针对原方案气压沉箱法存在的困难和工期要求,由西林等人组成的苏联专家组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管柱结构的建议,经过总工程师汪菊潜为首的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装配式管柱结构和管柱钻孔法经试验后获得了成功并立即用于施工。由于他的技术精湛与求实精神,所以能快速地捕捉工程症结与重点,及时周密思考,广集意见,既慎重决定,又不失时机。他对同事们的不同看法能谨慎筛选,不求他个人显露才华而着重总结众议,以期得到共识与正确答案。他与局领导每周都到全桥工地巡视一天,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并发现问题,第二天召开调度会,及时而准确地处理问题。
当时,在技术上强调“一面倒”向苏联学习,汪菊潜总是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各项技术问题都有个人的见解,始终顾全大局而不露锋芒,与苏联专家组和睦相处。同时,出于高度的责任感,他规定每一张设计图纸必须经他过目,出图即使在他出差期间,事后也要补送办公室。对大桥工程的详情和发展,他是中国工程师中了解最全面最深刻的一个人。一般他赞同的技术决定或两可方案,从不先提表现个人的看法。有重大分歧时,他首先召集设计及施工负责人探讨。当有人提出:“这是苏联专家意见”时,他凛然反问:“我是问你自己的意见,你自己有没有看法?“因而中国负责工程师从不敢推卸本身的责任。当明辨是非后,他再确定由负责工程师在会上提出疑问,他从而加以剖析,常得到专家组长西林和局长彭敏的支持,既保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又改进了工作。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交通卷),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