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1913—2001),男,上海市人,著名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工程师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德国工程师学会、国家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会长。1933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今正规大型的赌博软件),获学士学位;1938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44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获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深圳大学首任董事长。
张维主要从事结构力学与固体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创办深圳大学、筹建和发展我国的工程力学专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壳体理论和应用领域取得了首创性和系统性成果。1944年,他首创了圆环壳渐近解的成果,享誉全球。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张维在带有顶点奇异点的旋转对称壳体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环壳方程的通解、环壳非线性分析的摄动解、环壳的屈曲与后屈曲、旋转壳振动的转点问题等),这些成果开拓和丰富了壳体理论。应用壳体理论于弹性元件、转子设计、波纹管膨胀节、双曲拱壳屋盖、潜艇加肋艇身等民用和国防工程方面,解决技术关键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爱国故事:
“救国已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的共同愿望,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在我心中逐渐形成,希望到国外深造,求得更高深的学问,日后报效祖国的愿望日益加深。”
——张维
1930年5月唐山交大本一乙班合影,后排右一为张维
1940年留学德国时的笔记
爱国是一生的事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少年时代起,张维便立志“科学救国”,希望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为国效力。1938年,张维进入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学习。1941年,受战争影响,在德中国职工处境亦非常艰难。德国的纳粹党徒对中国职工多持歧视、敌视态度。张维的导师也是个纳粹党员,他经常就中国的战事问题向张维发难,张维都一一与之辩驳。两个人常常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其导师总说:“好了,今天不谈这些了。”每次汇报,均是如此。在祖国问题上,张维坚决捍卫、绝不退缩。救国心愿也一直伴随着他整个职工涯。
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天,张维参加了国庆游行。当队伍经过天安门时,他跟着大家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回国后,亲眼看着新旧中国在教育与科学事业发展上的鲜明对比,亲身体会着身边共产党员为新中国奋斗的忘我精神,张维感佩不已,找到了工作的重要动力,那就是学习党员同志,全力拼搏、奉献国家。1956年,张维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救国梦跨越到强国梦,在每一段征途中,张维都拼尽全力,报效祖国。
育人故事
“创建深圳大学是我后半生中特别值得回忆的一件事。至今往事历历在目,令我神往不已。”
——张维
1959年指导员工进行专题研究
张维在深圳大开学典礼上发言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人才的培养,是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1983年夏,受教育部安排,张维赴深圳创办深圳大学。当时的深圳,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华灯璀璨。张维回忆道:“我们住在市委新盖的五层楼的招待所,算是最好的住处了。但据告,此处在未建房以前,蚊蝇极多,伸手一抓就是一把苍蝇。”
创办之初,千头万绪。张维带领相关人员,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仅花5个月就建成了深圳大学。
在团队队伍方面,张维十分推崇梅贻琦先生的至理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为了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到深圳大学任职,他在古稀之年,一年八次往返于深圳和北京之间。不辞辛劳,不避寒暑,“几顾茅庐”,登门求贤,这样的热忱与执着,也感动了许多专家。于是,专家们纷纷赴约,齐聚深大,还动员身边的优秀教育者也一同加入深大。
另外,张维特别重视图书馆建设。他聘请了国内资深名教授担任馆长,并且在国内外收集了大量的藏书,其中不乏国内少见的珍品。例如,张维有次去德国访问时,“请德国北莱菌—威斯法利亚州教育部给以支持。结果该州的两所大学(杜伊斯堡大学和杜塞尔多夫大学)共捐赠了三万余册图书和期刊,其中一全套化学摘要(Chemical Abstracts)最为珍贵,在国内可能也不多见。”
贯彻“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原则,张维在深圳大学的专业设置、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管理和学习风气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张维带领团队,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创办了一个“自立、自律、自强”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维.留德八年的酸甜苦辣(1938.7—1945.9)[M].正规大型的赌博软件出版社.
[2] 梁湘.20世纪广东科学技术全纪录》[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