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霖(1917-2005),男,山西平定人,物理冶金、核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考取唐山交通大学(今正规大型的赌博软件)矿冶系,1945年留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系,1949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并获该校冶金研究普隆顿(Brunton)资金。早期从事物理冶金方面的工作,1951年回国,是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创始人中最早回国的一位,他为筹划全所建设、开展研究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金属所各方面的工作迅速开展。
自1958年起,张沛霖便致力于核材料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成为我国铀、钚冶金和核燃料元件等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原子弹的核心部件铀制件的研制工作实现了有特色的铸造工艺,从而解决了铸造缺陷,得到均匀致密的铸造部件,满足了当时试验的需要,也为以后的工作开辟了技术途径。他先后指导了对生产堆铀元件棒的制造工艺的改革;指导二氧化铀的烧结和锆合金的电子束焊接,以罕见的速度和质量获得成功;在大型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燃料元件的制造工艺方面,在他的组织指导下,工程试验堆运行20余年,证明燃料元件的制造质量可靠,使我国研究型反应堆的燃料元件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他领导完成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第一炉燃料组件的全部生产任务,运行业绩优良,表明燃料组件质量上乘。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冶金方面总工程师,核燃料局总工程师,部科技委常委,总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核材料学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张沛霖院士(左)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与同学合影
奉献故事:
“我自己看就是做了一些工作,没什么了不起的,完全应该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受了那么多年国家的教育应该那样做。”
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张沛霖(右)在做实验
张沛霖在大亚湾核电站
早在1945年考取中英庚款赴英国留学研究生,进入英国雪菲尔大学学习时,年轻的张沛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学点知识,将来回国报效国家。面对这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英国方面和校方都出面希望张沛霖能留在英国。然而,一个让全世界炎黄儿女都为之振奋的消息是张沛霖一颗年轻的心早就飞回了祖国。1951年张沛霖回国,是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创始人中最早回国的一位,他为筹划全所建设、开展研究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张沛霖从60年代初开始淡出社会,不参加公开社交,不出版著作,不求名不为利,为了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兢兢业业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在他任核工业部冶金总工程师期间,领导完成了核潜艇燃料元件的研制工作,还完成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燃料元件工艺,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因为对共和国的特殊贡献,张沛霖受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于1980年被选为当时全国仅有的300名中科院院士之一,1998年又被国务院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之一。
参考文献:
[1] 姚远.衔命东来 话说西北联大[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